古诗鉴赏三部曲

http://www.guanggao6.com 01-02诗词鉴赏[阅读:407次]

古诗鉴赏三部曲为http://www.guanggao6.com整理发布,类型为诗词鉴赏,本站还有更多关于诗词鉴赏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诗词鉴赏的文章。
正文:



 诵读 ● 品味 ● 感悟
――古诗鉴赏三部曲

浙江省 桐乡市 茅盾中学  朱建忠 (邮编314500)邮箱:mdzjz@mail.jxptt.zj.cn



明代的诗人和画家徐渭曾提出一种十分奇特的判别方法:把诗拿来一读,“果能如冷水浇背,陡然一惊”,便是好诗,“如其不然,便不是也。” (《徐文长集》第十七卷《答许北口》)艾米莉·狄金森——这位以诗歌颂世界的美国女诗人——在谈到诗的艺术感染力时,有一段和中国的徐渭遥相呼应的话:“要是我读一本书,如果使我全身冰冷,无论烤什么火都不觉得暖和,我便知道这就是诗。”(肯尼迪《诗歌引论》)这说明了一个道理:诗歌鉴赏必须是“心灵的感应”,古诗鉴赏艺术应该是“心灵的艺术”。佛家也有“黄龙三关”之说,曰:第一境界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境界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这“黄龙三关”与古诗鉴赏三部曲的艺术追求殊途同归。

一、 诵读是“心灵自由”的功底。

多诵多读,整体感知,“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汉书.•王褒传》里有一个“诵读愈疾”故事:汉宣帝时,太子刘照患神经衰弱症,御医束手无策。有人想出一个办法,让王褒等人反复诵读《甘泉赋》、《洞箫赋》等辞赋名篇来娱悦太子,日子一长,太子竟恢复了健康。这个故事说明:诵读能使作品蕴含的意象、情感得以再现,使人受到熏陶并进而“愈疾”,苏东坡诗云:“故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浏览中国诗歌史,我们可以读到无数的抒情主人公:自由歌唱的先民,泽畔行吟的屈子,采菊篱下的渊明,狂傲放诞的李白,满怀悲愤的杜甫,诗中有画的王维,浅斟低唱的柳永,报国心切的稼轩,婉约凄清的易安,风流万古的东坡,投笔从戎的班固,轮台夜雪的岑参,血战睢阳的张巡,击楫中流的祖逖,……他们是我们进行心灵之约的偶像,他们鲜活生动,穿越时空的隧道光临我们的教室,和我们举行“心灵的约会”。

所以,胸有大量诗文,何愁底气不足?苏轼还有一句诗:“腹有诗书气自华”, 诵读是“心灵自由”的功底!

朱自清在《了解与欣赏》中说:“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必经的步骤。吟诵时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在诵读中读出“韵外之致”,读出审美体验,读出“心灵自由”,这是古诗鉴赏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二、 品味是“心灵自由”的化境。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但求发现,不求完美,只重过程,不重结果,只愿能与作品的主人公进行心灵的对白,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入乎其内,“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中国古代画论中有“虚实相生”的理论,清代绘画理论家笪重光说过:“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瘤。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画筌》)清代恽恪也说:“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夫笔尽而意无穷,虚之谓也。”(《南田画跋》)在“无笔墨处”品味出“意无穷”即为“心灵自由”的化境。

苏轼评说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中的“画”就是诗文的“空白”。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新教材三册)就有五幅秋山晚景图:(1)空山新雨后(2)明月松间照(3)清泉石上流(4)竹喧归浣女(5)莲动下渔舟。而这些幽静清新的“诗中之画”也有空白,需要我们的阅读想象去涂抹、充实:清澈的泉水在石上潺潺流过;晚归的浣女结伴而来,欢歌笑语荡起竹林的喧闹;平静的水面漾起涟漪,出水的新莲款款轻摇,小小的船儿正踏波而来…… 

《杜少陵诗集注》中就有这样的话:“注杜者,必反复沉潜,求其归宿所在,又从而句栉字比之,庶几得作者苦心于千百年之上,恍然如身历其世,面接其人,而慨乎有余悲,悄乎有余思也。”“得作者苦心于千百年之上,恍然如身历其世,面接其人”就是希望超越千百年的时空距离,与杜甫进行心灵的对话,身历其世,面接其人,从而与作者的自我合而为一。

学子们在“三重主体”交流对话中品味、感悟、积淀人文精神,渐入诗歌鉴赏的境界。

三、 感悟是“心灵自由”的升华。

正如唐代司空图说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皎然说的“但见性情,不睹文字”,品味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美感顿悟,豁然开朗。出乎其外,跳出文章外,又见真面目,“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 第三境界与第一境界看似一样,实则有天壤之别。 所见山水已是“无画处皆成妙境。”循环往复,审美的素质将得到质的飞跃。

下面是两位同学对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及柳永《雨霖铃》二词的感悟:

沈丽香同学:苏东坡感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我觉得人生不应该如梦,因为再美丽的梦,也醒来后的空白和惆怅。人生是短暂的,也是未知的。人生也不应该只求“一樽还酹江月”,更应自强不息。即使我们是一枝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应该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

读着“大江东去”,让我想起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还有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滚滚长江浩浩荡荡,一泻千里的气势如在眼前,长江是辽阔的,令人神往的。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叹息感慨;但是,雨果说:世间有一种比海洋更大的景象,那便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便是人的胸怀。那么,问世间,几人能有如此之胸怀?

……

章东华同学:我比较喜欢《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一句,让我想起了另一诗句:“执子之手,与之偕老。”“执子之手”是最悲哀不过的句子,因为“执手”之后便是“放手”,“放手”是一个恐惧的动词,看似潇洒,实际上是泪干心枯之后的绝望,“放手”是人间最惨烈的场景,尤其是在渡口,江流岸凝,帆起舟行,此岸彼岸,“放手”即成永绝。那么“放手”之后呢?“微雨燕双飞,落花人独立。”下意识地伸出手去,才发现已无手可握,空荡荡的只有满袖清风。

南宋周密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它这样论述:“昔者以诗投东坡者,朗诵之而请曰:‘此诗有分数否?’坡曰:‘十分’。其人大喜。坡徐曰:‘三分诗,七分读耳。’……”这“七分读”就是 “心灵自由”的感悟。

苏东坡诗云:“龙眠独识殷勤处,画出阳关意外声。”这“意外声”的探求、发现就是“心灵自由”的升华。

让我们的学子去诵读,去品味,去感悟,使古诗鉴赏成为真正的“心灵的艺术”

如果觉得《古诗鉴赏三部曲》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