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http://www.guanggao6.com 01-02初中文言文[阅读:126次]

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为http://www.guanggao6.com整理发布,类型为初中文言文,本站还有更多关于初中文言文翻译,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的文章。
正文:


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一、2005年古代诗文阅读考纲要求
l、理解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立足课本。
高考题中的答案基本上是课文中语言材料的直接迁移。2003年上海春季高考中,有一个得分率较低的题目。原句是“主人曰:邻家孽畜,可厌乃尔!”要求解释句中“乃尔”一词。其实,这个词在课文《孔雀东南飞》中早已学过。原句是“府吏再拜过,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这里的“乃尔”作“这样”解。全句的意思是“(自杀的)主意就这样打定了。”考题中的“乃尔”,正是解释为“这样,如此”。再如,2002年上海高考题中,要求解释“旬日”和“已而”两个词的含义。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相应的词,分别出现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和《促织》中的“旬余,杖至百”等句子中。“旬日”作“十天”解。“已而”作“不久”解。这些示例,绝不是偶见现象。可以说,高考试卷上不论是文言词句的理解,还是被视为“得分点”的语法现象,都能直接间接地在课文中找到相同点。高三阶段脚踏实地全面复读学过的课文是十分必要的。
在词法上,可以对课文中学过的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谦敬副词、兼词、时间词和各种词类活用的类型,包括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作一些归纳梳理,并且从中体会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值得一提的是,对常用实词、虚词的多义性及兼类现象也应特别关注。2003年上海高考卷中,要求写出文中两个“绝”字的含义。前句“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中的“绝”作“不见”解,与“千山鸟飞绝”中的“绝”同义;而后句“涉不必有津,冲湍恶泷,不无绝也”中的“绝”是“横渡”之意,与《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绝”同解。这个难度不高的词,答题正确率却不高,如果平时复习时能注意对这些常用词归纳比照的话,是容易应对的。
三、了解高考文言选段的特点
1.从体裁上说,选文均为史传作品,主要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洁。选文主要出自《二十四史》。
2.从内容上说,选段的材料内容主要集中在南北朝至宋的这段时间内(94年至2001年高考中,只有2001年例外),选文的主人公大多为有声名的文臣武将,人物皆为正面形象,选文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文章思想性强,选文一般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异的才能。
试题设置都与文章的内容紧密相关。考生不可能非常准确地理解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但借助语境,考生可以较为准确地推知文章梗概。反过来,学生在知道文章梗概后可以来猜测相关的疑难语句,提高自己的得分概率。因而,把握文章的整体、理解史传故事的主要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阅读文言文,要“读懂”文章的背景、写作意图、作者的观点倾向以及布局谋篇的特点等。“理解”文章重要内容、作者的观点,以及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等。
四、复习对策
1. 归纳职官变动的文言词语。 
   因为《二十四史》都是正史,记叙历朝历代文臣武将的篇章很多,而试题选文的主人公也大都是有定论的将臣(即使主人公不是将臣,文章中也有朝廷吏政的内容),记叙其生平时任职的交代、职位的变迁都要涉及到职官变动的文言词语。从94年到2001年的8段高考选文中,交代职官变动的句子在40句以上,因而这类词语出现的机率是非常高的,同时,掌握这些词语对准确理解人物生平所为及相关的官场沉浮很有帮助。 
  常见的职官变动词语有这样一些: 
  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 除:任命,授予官职; 授:给予官职;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 转、调、徙:调动官职; 补:补充缺职; 改:改任官职。 
  第三类: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同时掌管,兼任; 领:兼任; 署:代理,暂时担任; 权:暂代官职。 
  第四类: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降职; 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左迁:降职; 罢、免:罢黜、免去官职; 黜、废:废弃不用。 
  第五类:其它。 
  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例如: 知: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96年) 行:迁左丞,行徐州事(2000年) 主:掌管。例如《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兵。”(勃:人名。) 
  这里需要特别提及的是选段文字一般包含有主人公行事的后果或影响(史书传记的体裁所定),而这种后果或影响很多时候在官职的升降之中可以得到直接的反映。 
  2.了解一些常见职官词语的含义。在其位,谋其政,知道了某种官职的具体含义就能够推知选文中人物的适当言行。我们举例来说明: 
  在很多高考复习书中有一篇“张嘉贞”的选文,其中有这么一段: 
  ……翌日,(张嘉贞)拜监察御史,开元初,拜中书舍人,迁并州长史、天平军节度使。有告其反者,鞠之无状。玄宗将罪告事者,嘉贞谏曰:“准法,告事不实,虽有反坐,此则不然。天下无虞,重兵利器,皆委边将。若告事者一不当,随而罪之……不宜为臣而绝言事之路…… 
  在分析综合的小题中,就设置了一个有关职官的干扰项: 
  “张嘉贞在监察御史任内被人诬告,但他宽宏大量,劝阻玄宗不要加罪诬告者。” 
   根据文章意思,诬告内容是边将谋反,而监察御史是京官,没有“重兵利器”,而在张嘉贞担任过的职务中(加点的词语),只有“节度使”才掌握兵权,因而这个干扰项是错误的,应该是张嘉贞在节度使任期内被人诬告。可见,适当了解一些常见官职的含义是必要的。可进行下面的一些归类: 
  (1).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 
  (2).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1] [2] [3] [4] [5] [6]  下一页

如果觉得《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