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http://www.guanggao6.com 01-02初中文言文[阅读:126次]

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为http://www.guanggao6.com整理发布,类型为初中文言文,本站还有更多关于初中文言文翻译,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的文章。
正文: 13、谨食之,时而献焉。(焉:它,指蛇。)★相当于"之"。 
1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八)也
1.死生,昼夜事也。★ 表示判断语气。
2.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
3.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表示疑问语气。
4.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 表示感叹语气。"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6.岂独伶人也哉!★也哉,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气,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7.是复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也者,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
8.唯求则非邦也与?
★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
(九)以
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乃入见。问:"何以战?"
3.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4.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 用作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5.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 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6.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用作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7.(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8.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9.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10.作《师说》以贻之。
★表示目的关系,译作"来"、"用来"
11.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1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1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14.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15得而腊之以为饵。
16.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为”,1、把......当作或作为。2、认为。3、把......制成。
(十) 因
1.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2.相如因持璧却立……
★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十一)、于
 1.得复见将军于此。(在)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在……方面)
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中)
4.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
5.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到)
6.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从、自)
7.故燕王欲结于君。(跟、同)
8.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对于)
9.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给)
10.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11.受制于人★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A.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在这种情况下)B、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 
C.表时间,在这时。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D.对此。例:于是余有叹焉。
E.从此。例: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F.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十二) 则
☆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1.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4.入则孝,出则弟。
★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
☆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死则徙尔。
(十三)、者
★助词。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
1.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
2.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3.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
4.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者”常见的意项
⑴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⑵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
⑶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十四)之
★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1. 作《师说》以贻之。(代人,作宾语。)2.均之二策。
★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结构助词, "的",宾语前置的标志;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
3.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4.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顷之,烟炎张天。
(十五)何:⑴什么。⑵怎么样。⑶哪里。⑷多么。⑸为什么。⑹怎么。
「何如」怎么样,怎样。「何消」哪用得着。「何若」如何。「何尝」并非。
「何为」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⑶作什么。例:①客何为者?
「何意」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⑵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由」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如果觉得《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