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之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上册)

http://www.guanggao6.com 01-02语文教学设计[阅读:864次]

《我与地坛》之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上册)为http://www.guanggao6.com整理发布,类型为语文教学设计,本站还有更多关于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的文章。
正文:


教学目标
1、 理解评价作者的人生观,对人生有所感悟。
2、 感受母亲的爱与作者的悔,学会珍惜身边的爱。
3、 赏析作者一些独具特色的语言。
4、 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理解评价作者的人生观。
2、 感受伟大的母爱。
3、 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人生有所感悟。

教学工具
1、 录音机

课时安排
2个课时

 预习要求
通读《散文的艺术美丽》,初步了解赏析散文的方法。其次,带着“地坛与母亲给我什么启示?”的问题熟读文章,初步掌握文章的大意。

教学设想
本文为自读课文,知识点相对较少,同时由于本文哲理性较强的特点,适宜引导学生充分第参与讨论,使其在情感与其人生观上有所提升。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由《命运》曲引出贝多芬的故事。完全丧失了听力的艰难困境下创作的不朽之作,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奏响了历史的最强音。让学生举出更多是古今中外的身残志坚的故事。最后引出史铁生的事迹:史铁生,1951年剩余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赴陕西插队,三年后因病双脚瘫痪返京,1981年因病加重听信留职家中。返京后开始创作主要的作品有《礼拜日》《舞台效果》《奶奶的星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他的作品比较突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对命运的思考,部分作品很有哲理性,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要读懂史铁生首先要读懂他的名字,正如他对自己名字的解释:“心血倾注过地方的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魄,看这心灵的可能与取向。”这也是对他的作品的最好的注释。

二、研读课文
1、给文章分层,并总结段落大意。(提问学生如此划分的理由)
2、逐层逐段分析文本。

第一层
(1)第一段开篇即引出地坛,提问此时的地坛的特点——荒芜冷落(毫无生气)。
(2)①提问学生如何理解“地坛……,或者……很近”前句为客观陈述,后句为主观感受。②作者为什么觉得和地坛是亲近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完该自然段,并回答提出的问题。(答案:缘分)。③提问此时地坛的特点。(答案:沧桑——逐渐有了些生气)④提问概括本段的大意。(答案:地坛的等待和我的到来)

(3)①给本自然段分段,各用一个字概括大意。——“等”、“来” 。      ②引导学生品味:剥蚀了(风化侵蚀)——琉璃(多加在黏土外层的,烧制而成的盆、砖瓦大等);淡褪了——朱红——颜色、坍圮了(坍塌)、散落了。 ——贴切     ③提问学生老柏树和野草荒藤的特点。          ④用一个字总结第二小层的大意——“来”。           ⑤“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猜测作者此时的心情。(关键词:宾至如归)                 ⑥提问:地坛为我准备好了什么?——太阳——太阳的特点——古老、宏大——让我看到了时间、身影(空间)     ⑦引导大家思考:为什么此时的地坛不是去把自己的古老与宏大准备给作者,而是把太阳给端出来。——因为与地坛相比,就时间而言,太阳显得更古老;就体积而言,太阳更加庞大。地坛知道只有与古老的太阳相比,才能让“我”更深刻第理解人生的短暂;只有与更庞大的太阳相比,才能让“我”更确切第体会自己的渺小。 比河流更宽广的是海洋;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地坛有着无比宽广的胸怀。只有明白了只一点,我们才可以深刻地理解“我”为什么说“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进入了这园子,就再也没有长久的离开过它。我一下子 就理解了它的意图”。(4)此时的地坛已经成为我的人生知己,成为我的精神家园。
                                
第二层
(5)①“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引出温家宝总理的话:“就业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生计,更关系到一个人的尊严。”
②“ 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说明地坛是我心灵的港湾。        ③引导学生找出的作者提出的第一个人生问题——为什么出生?         ④地坛是如何启示“我”——园中的昆虫:不知为何来到这个世界上,但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的坦然地生活。与我形成鲜明的对比。     ⑤此时的地坛的特点什么——荒芜但并不衰败。(生机勃勃)

(6)①引导学生找出作者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死。      ②引导学生寻找作者对这两个问题的解答:生——不可辩论的事实;死 ——必然降临的节日。      ③如何理解作者的生死观,重点在对“死”的看法——人生是因为有“死”才有意义的。因为短暂所以要追求奋斗,实现不朽和永恒,——流芳百世。

(7)①引导学生寻找作者思考的第三个问题——为什么活着?    ②让学生思考“味道”象征着什么——人生的意义。总结它的特点:说不清;亲身感受;难于记忆。——人生的意义在于实践的过程,只有亲身去经历才能体会人生的意义。

三、总结板书
1、地坛的特点:荒芜冷落(毫无生气)——沧桑(拟人-等待-渐渐有人的灵性)——荒凉而不衰败(昆虫也通了人性-园中的一切渐渐都活了起来)
—————————————————————————我走近了地坛,开始读懂了地坛。

2、段落大意/层次结构
            对象
段落
地坛
“我”

总结
第一层(1-4) 地坛的等待 “我”的到来 地坛的等待与我的到来
地坛的启示 人生的思考 结论

第二层(5-7) 昆虫(自在坦然) 为什么出生? 不可争的事实
地坛启示我对人生的思考
要不要死? 必然降临的节日
味道(需亲自感受) 为什么活着? 死前不能明了

3、味道:
(1)味道象征人生的意义。
(2)味道的特点:①说不清,需亲身感受——人生意义——过程、实践
            ②难以记忆,身临其境——回到地坛——心灵的港湾

4、 知识点总结

(1) 修辞手法:
① 拟人:形象生动,表意丰富。

[1] [2]  下一页

如果觉得《《我与地坛》之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上册)》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