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复习导学案1 (人教版高三)

http://www.guanggao6.com 01-02语文学案[阅读:419次]

文言虚词复习导学案1 (人教版高三)为http://www.guanggao6.com整理发布,类型为语文学案,本站还有更多关于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的文章。
正文:


       徐启坤                                                       
课    题:文言文复习虚词专题㈠
教学目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根据“词不句”的原则联系句意乃至文意来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使用频率较高的及有多种意义的虚词,如“以”“乃”“其”“则”等要重点掌握。
教学难点:联系语境来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考题引入:
1.(90年全国卷)下列八句中加点的“之”“其”全部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②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
③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④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⑤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⑦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⑧会其怒,不敢献。
A、③④⑥⑦          B、②③⑥⑧         C、③⑤⑦⑧          D、①④⑤⑧⑩

2.(02年全国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二、考点精讲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文言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副词和代词。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用法灵活多样。
  1.考查范围:常见文言虚词。新课标《考试说明》明确虚词考查范围为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不考查其他虚词。
  2.考查内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求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性和语法作用)。
  近年来文言虚词的考查形式主要为两种:一种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设四个选项,要求比较虚词在两个句子中用法的异同(一般一个句子出自阅读材料,另一句出自必修教材课文);另一种是主观题,要求解释填空或结合翻译句子考查。
3.学习文言虚词的注意点:(1)分清虚实;(2)辨明用法;(3)体察语气;(4)通晓古今;(5)注意特殊。

三、技巧点拨
理解虚词的基本方法如下:
1.语境判定法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如: 焉
    a) 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b)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c)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d)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2.位置分析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 如:乎                    
a)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b)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c)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 
e)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何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4.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中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么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如:为
与我银,为君致阁职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5.同位互推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一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句中的“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6.语法辨析法
  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又如:之
①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1] [2] [3]  下一页

如果觉得《文言虚词复习导学案1 (人教版高三)》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