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一方土》高效导学案

http://www.guanggao6.com 01-02语文学案[阅读:676次]

《脚踏一方土》高效导学案为http://www.guanggao6.com整理发布,类型为语文学案,本站还有更多关于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的文章。
正文:


                   
活动目标
    ①了解有关土地的神话传说、文艺作品、成语典故等信息,认识到土地在人民生活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②了解土地侵占、土地浪费、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信息,认识土地资源的现有状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③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提高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
    ④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促进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⑤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活动过程
一、我们的土地
1、看看我们的土地
商周井田制     土地改革    土地情况改革
2、讲讲土地的故事
五色土   沧海桑田    寸金桥
3、谈谈土地的含义
地之子   土地的烙印   土地
商周井田制
井田制是商代和周代的一种土地制度,因将土地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而得名。在比较典型的井田中,沟、渠等排灌系统和阡、陌等道路系统把土地划分成一个个方块,在井田的外围还挖有较深的濠沟。这是一种非私有性的土地制度,土地不能自由买卖。        
    对于井田制的性质和经营方式,学术界目前尚无定论,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的见解:一种意见认为井田制是周代奴隶制国家的土地制度,土地归国家所有,名义上属于周王。周王将土地分赐给诸侯和臣下,世代相袭。
井田的划分,大约一块为100亩 (约合今31亩多),是奴隶耕种的一个土地单位,由于生产技术水平很低,也为了便于监督奴隶劳动,井田上实行奴隶集体耕耘。另一种意见认为井田制是封建国有土地制度。贵族地主把一部分土地分配给一家一户的农奴去耕种,收获归农奴所有;另一部分土质较好的土地归贵族地主自己,驱使农奴为他们代耕。这是一种榨取劳役地租的封建剥削形态。                                         
第三种意见认为井田制是从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发展而来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公社成员原来集体耕作的大块“公田”,已经变成周王、诸侯、贵族的私田;而农民耕种的小块“私田”,原来是公社划分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分给公社成员耕种的,农民向贵族们交纳十分之一的贡物,这些土地也同样变成贵族们的私田。  
土地改革     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
1949年解放以后,全县实行减租减息。规定定额租减租后,分租比例为:业主25%,佃户75%;分种田减租后,分租比例为:业主35%,佃户65%。结合减租减息,开展反“黑田(瞒报的土地)”斗争。共查出“黑田”31329亩,正确掌握了各阶层占有土地状况,为土地改革作了准备。
1950年7月,在黄路和新建两乡进行土地改革试点。9月,分批推开。11月,成立县土改委员会,全面开展土地改革运动,至1951年3月结束。土改一般分五个阶段进行,即土改思想教育,评议土地赋册,划分阶级成分,没收、征收土地,分配胜利果实。全县共没收、征收土地290160亩,没收地主房屋3769间、耕畜388头、水车641部、农船343条、粮食850吨,其他农具10626件。轰轰烈烈的  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千年封建土地所有制,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五色土 
上古时代,我国有“社稷祭祀”制度,把国家称为“社稷”。《白虎通》曾设王者为何有“社稷”之问答云:“为天下求福报功。以‘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一一祭之也,故封土立‘社’,‘社’为‘土神’;谷物众多,不可遍及祀,   故封谷立‘稷’,‘稷’为‘谷神’之长”。
这就是说,当时国家统治者,重视土壤和粮食,认为“神”可以引出万物,祭“神”可以保障五谷丰登。祭祀“土神”“谷神”的地方叫做“社稷”。北京中山公园内保留着明代所建的社稷坛。最上层15.8米见方、铺垫着五种颜色的土壤:东方为青色、南方为红色、西方为白色、北方为黑色、中央为黄色。它大体上符合我国土壤分布概况。东方多水稻土呈青色,南方多红壤、紫色土呈红色,西北干旱土、盐碱土呈白色,中原腹地为黄土高原雏型土呈黄色。
沧海桑田
传说东汉仙人王方平在门徒蔡经家见到了仙女麻姑,发现原来是自己的妹妹。她早年在姑余山修行得道,千百年的过去了,长得仍如十八九岁的姑娘,头顶盘着发髻,秀发垂至腰际,身上的衣服光彩夺目,大家举杯欢宴、麻姑说:“我自从得到天命以来,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这次去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概又快要变成陆地丘陵了吧!”王方平笑着说:“难怪圣人说海中行路都会场起灰。后来人们用“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极大,或者变化极快。“沧海桑田”也简作“沧桑”。
“沧海桑田”原来的意思是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会变为海洋。这种“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因为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因此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如果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沧海桑田”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气温降低,由海洋蒸发出来的水,在陆地上结成冰川,不能回到海中去,因而海水减少,浅海就变成陆地,相反,气温升高,大陆上的冰川融化成水,流入海洋,会使海面升高,因而能使近海的陆地或低洼地区,变成海洋。据科学家测算,如果地球大陆上的冰川全部融化,流入海洋的水可以使海面平均升高七、八十米,那样将有许多陆地变成海洋。此外,河流每时每刻都在把泥沙带入海中,天长日久也会将一部分海滨冲积成陆地。因此,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在地球上是普遍进行着的一种自然过程。
 “海枯”        罗布泊,曾经烟波浩淼,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2千年前罗布泊畔的丝路名城楼兰古国曾一度闪耀出灿烂的中亚文明之光。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湖上可以荡舟,水中可以抓鱼。六十年代,罗布泊终因塔里木河、孔雀河下游断流,渐渐干涸,湖盆区变成了白茫茫的盐壳地。到1972年,最后450平方公里的湖面也被烈日蒸发得无影无踪。

[1] [2] [3]  下一页

如果觉得《《脚踏一方土》高效导学案》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