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晰化 序列化 层级化 系统化———初中语文学法指导实验报告

http://www.guanggao6.com 01-02综合语文教学资料[阅读:614次]

明晰化 序列化 层级化 系统化———初中语文学法指导实验报告为http://www.guanggao6.com整理发布,类型为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本站还有更多关于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的文章。
正文:




    

    武威市双城镇南安中学     董耀国   程对山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怎样的学法指导,才使学生在快捷高效、省时低耗的情况下快速掌握知识并形成能力呢?也就是说,当前语文教学中学生应该学那些具体内容;对学生的能力训练该有哪些项目, 这些项目的先后次序及递进层次该怎样;学生每个学期必须掌握哪些知识,毕业的时候达到什么程度。诸如此类,推究起来我们在实施语文学法指导时应该有一个周密的体系。否则,学法指导目的不明,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教师教得很累,学生也学得很累。“语文学习明晰化、序列化、层级化、系统化的实验课题”就是在语文学法指导实验课题的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一个子课题。实验从开始实施到今天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但从实施效果上看,还是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现将实验过程及具体做法报告如下:

     一、确立实验课题的基本思路

    (一)《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 ) 中本身就规定了一个周密而完备的智能训练体系。《大纲》在“教学内容”[1]一节中规定了初中阶段听说读写48项能力(技能),20项语文知识。若将《大纲》规定的能力训练和语文知识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那么,初中阶段的语文训练就共有102个具体的知识要点和能力训练点(本文中简称“知能要点") 。这就意味着初中阶段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应该自有一个完整而具体的知能训练体系。 

    (二)依据《大纲》规定,语文课初中阶段完整而具体的知能训练体系所框定的目标任务需经三个学年即六个学期的教学时间才能完成。但在训练过程中这些项目的先后顺序和难易层次该怎样,学生每学期必须达到什么程度,所有这些《大纲》却没有规定。但是,以《大纲》为依据的各册教科书[2]却充分体现了上述内容的科学体系,教科书编者依《大纲》要求已将102个具体的知能要点穿插分散到六册课本之中,而且,经一册一册课本的渗透分化,《大纲》规定的知能要点还将呈现得更为细致也更为零散。如关于文学知识, 《大纲》列出5个知识要点——“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常识,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3]其中仅“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在各册教科书中至少又在10篇以上。而如此面广量大的知能要点系统在六册课本中分散排布形式又具有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如,有的知能要点出现在课文“单元提示”中,有的出现在“自读提示”中,有的出现在“听说训练” 中, 有的在课后练习中,还有的出现在书后“附录”之中。也即,《大纲》规定的一百多个具体明晰的知能要点分布在课本里却显得有些笼统模糊。这就更需要我们在学法指导当中进一步归纳和整理。

   (三)由此可见,指导学生构建各学期各册教科书所分别承载的知能训练体系为主,在学法指导中实施语文学习明晰化、序列化、层次化、系统化的课题研究就显得极为必要。

    二、实验准备工作

    (一)成立课题组,制定实验方案。

    思路明晰了,具体的操作方法便有了一个明显的依靠点。成立“语文学习明晰化、序列化,层级化、系统化”的实验课题组之后,课题组成员重新学习了系统科学导论方面的有关著作,认真讨论了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科学构制“知识树”的具体做法。以此为有益的启示,结合本校语文学法指导的实际,制定出了“语文学习明晰化、序列化、层级化、 系统化的实验方案”。方案确立了三个实验目标:(1)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方法,根据整体性教学原则,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结构模式,调节课堂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2)准确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自学感知”和“课堂习练”的切合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根据教材体系特点指导学生如何自学,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自学语文的方法;(3)在“整体感知——局部渗透——-系统领悟”的训练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方法,养成习惯并形成必要的语文能力和素质。

   (二)确定实验班级和实验教师

   我们在初一年级和初二年级各确定两个班为实验班级。关于实验班的产生,在初一年级,先依当年小学毕业的成绩将初一新生分为四个平行班,而后,选定两个平行班为实验班,另两个班为对比班。在初二年级中,依据上一学年学区和学校平时的教学质量评估数据,将四个班分为程度“良好”和程度“一般”的两类程度班。而后在各程度班中确定一个班为实验班,另一个班则为对比班。实验教师为随班带课的教师。

    三、实验的具体做法

    依据实验方案,从整体出发指导学生制定初中语文各册知能要点表,再以表为纲指导学生系统学习全册语文知识,是构建语文知能训练体系,实现语文学习明晰化、序列化、层次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在初中各学期的教学活动中,从学法实验方案的目的出发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成“三点一线”。“三点”是指学习过程中紧密相连的三个程序:“拎出来——渗进去——析出来。”“一线”是指贯穿在这三个紧密相连的学习环节中的一条用以体现学法指导思想的线索:“动起来”。

    (一)拎出来   “拎出来”是指导学生找出课本中知能要点的过程,是学法实验活动的初始环节。具体做法是:1.对于程度良好的班级,在每学期刚开学时不要急于课文教学,先花一定时间指导学生自学教材,整体感知教材。让学生自己将分布在教科书中的知能要点找出来。而后师生讨论制定出全盘的知能要点表。2. 程度一般的班级,老师可先出示自己制定好的“知能要点表”,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将表内所列知能要点以一一对应的关系在课本上找出来。3. 以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施行。在初一第一学期可以先出示“知能要点表”, 让其在书上找出相应的知能要点。第二学期以后, 学生已有了知能要点的概念及认识,则让他们自学找知能要点,教师依《大纲》点拔指导, 并出示自己制定好的知能要点表让学生对照比较,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对语文全册知能训练体系形成一种最初的整体印象。

    (二)渗进去    “拎出来”完成了整体感知和整体定向的目的。但是,怎样使学生对这些知能要点做到理解领会,融会贯通,使他们既掌握系统科学的知识又形成相应的分析理解能力呢? 也即学法实验活动的主体环节应该怎样展开呢?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以知能要点表为指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将表内要点“渗进”整个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中,一贯到底。《大纲》也指出:“传授语文知识应遵循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尽可能和课文结合,联系学生读、写、听、说的实际。”[4] 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有意识的将这些知能要点“渗进去”,和学生在“拎出来”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初步印象相照应而形成一种更透彻的印象。这样做符合学生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对于教师而言,由于有了知能要点的“渗进”意识,指导学生学习全册课文就显得从容自如。例如让学生读哪些精要篇目,训练什么能力,采用什么手段,借助何种媒体,达到什么程度等都可根据知能要点表事先准备,以免临急被动,可有效的避免学习当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1] [2] [3] [4]  下一页

如果觉得《明晰化 序列化 层级化 系统化———初中语文学法指导实验报告》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