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与人文熏陶

http://www.guanggao6.com 01-02综合语文教学资料[阅读:616次]

初中语文教学与人文熏陶为http://www.guanggao6.com整理发布,类型为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本站还有更多关于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的文章。
正文:


    现在,呼唤“以人为本”,尊重“个体价值”,主张“相互关爱”,追求“和谐美好”,提高“自身素质”,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这就是如今人们所渴望的“人文精神”的回归,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而《语文课程标准》也把人文性定位为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初中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当中承担怎样的任务呢?如何让初中语文教学充满人文精神呢?这是摆在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人文精神的概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界定。
   人文精神,从广义上说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文,显然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其核心是指先进的价值观和先进的道德和习惯规范。具体到对于初中生来说就是要求他们完善心智、净化心灵、懂得关爱、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生活品位。《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是初中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中所承担的任务。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给学生人文熏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
   语文学科是一门洋溢着作者灵性的、积淀了民族的睿智、文化、精神的,具有浓郁的人文特色的课程。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材和学生生命之间找到链接的点,并带着学生一起走进心灵世界,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实现感悟与理解的融合、人心与文心的默契、观点与精神的共享。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程更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学生人格素养的特殊载体。这也正是语文课程独特的人文价值所在。鉴于语文学科既有工具性,更具人文性的双重特点,语文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给学生人文关怀的过程,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人文熏陶。
    其次,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迫切要求在教学中给学生以人文精神的熏陶。
    新课程标准中虽然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强调了对人的培养,然而在“应试教育”这个巨大阴影的笼罩下,许多语文教师还是过分强调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只注重训练学生的考试能力,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在课堂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迫切要求把在语文教学中把人文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再次,社会的进步也需要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以人文熏陶。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类对自身生活的意义也在不断地反思和追求。关心他人、尊重自己、弘扬人文精神已成为时代的呼声。而语文教学永远是与时代相依的,从孔子坐坛讲学到现代学校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是时代需求的缩影。因此,现代的语文教学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的需求,立足于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努力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
    三、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
   (一)、通过对文质兼美的作品的鉴赏来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从而给学生以人文熏陶。
    高尔基说过:文学归根结底是人学。文学作品创作的终极目标是提升人的智慧,丰富人的思想,完善人的品格。而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它们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努力挖掘其中的人文意义,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让学生的心灵更纯洁,情感更丰富、更健康,精神境界更高尚。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来给学生以人文熏陶。
语言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人们掌握了语言就是为了相互之间交流思想感情。语言文字也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既是表达情意,那么用它组成的作品,都富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内涵、审美意义及哲理。语言文字为外,思想哲理为里。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进行情的迁移、情的默化,从而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和影响。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牢牢抓住语言文字这个本体,该细嚼的地方要反复玩味,细嚼慢品,让学生在获得语言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如在教学冯骥才的《珍珠鸟》一课时,通过让学生反复品读“……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一抬肩,它没有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这段文字,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能体会出作者对小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沉浸在作者所营造的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美好的境界中,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生活哲理。从而激发他们热爱自然、创造互相信赖、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的热情。因此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他们的精神世界,道德情操等人文素养也同时能够潜移默化的受到感染而滋生。
    2、品味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给学生以人文熏陶。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往往寄托了作者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也包含了作者对假、恶、丑的批判和鞭笞。我们在指导学生欣赏和分析这些形象的时候,把作品中人物形象展示在他们的面前,将作者的感情传达到他们的内心,这样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的共鸣,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在语文教学中,对作品中形象的感受、体验和品味是不知不觉的渐进式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染。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以简洁、冲淡的文笔塑造了一位穷苦、卑微但又纯朴、善良的底层劳动者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这位不幸者的同情和敬重。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去关注老王的不幸,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弱者的同情心。接着指导学生寻找作者的善良和老王的善良都表现在什么地方,他们在艰难的生活中是如何互相给予对方帮助的。体会作者通过老王这个人物形象宣扬的平等观念。在作者眼里,人是生而平等的,个人的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再者就是进一步体会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每个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通过这篇课文塑造的老王这个人物形象告诉学生: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人有时候很渺小,人生有时候很艰辛,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相濡以沫,用伟大的爱去做一些细小的事情,让这个世界美起来,让人生好起来。这样看来,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形象,确实能够对学生起到教化作用,带给学生很大的人生启示,使他们从中得到人文熏陶。

[1] [2] [3]  下一页

如果觉得《初中语文教学与人文熏陶》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