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正先生的学养与识见一

http://www.guanggao6.com 01-02综合语文教学资料[阅读:152次]

刘国正先生的学养与识见一为http://www.guanggao6.com整理发布,类型为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本站还有更多关于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的文章。
正文: 其他例如“什袭藏之”、“祝嘏” 等等,类皆典籍之用字,而先生却能拈之即来,笔随心用。真正体现了“语文家者,意在沟通古今典籍,使今人能传承文化之人物也”。刘先生在语文方面的造诣,自能当之无愧。 
刘先生是从私学过来的人,又兼新学,所以他能博识。这一点,我们从他的用典即能体悟一斑。1942年即先生十七岁之龄,即作有《悲秋华赋》,其文,他的老师批曰:“芬芳悱侧,神侣南朝。”可见刘先生想象之丰赡,文采之富华。作为四六文,它的一个特色就是,没有用典,不成其文。这篇文章不单广为运用,而且用得颇见功力。如其间有句:“上林万树,金谷千株,缓歌碧玉,新妆绿珠。緤翠骄而枝折,迸丹毂而泥污,故其时也。”这里的“上林”,典出《上林赋》。“金谷”与“绿珠”典出《晋书石崇传》崇于太白水之筑“金谷园”宠妓绿珠,美而艳,为之投楼而死,世称姿质艳丽而多才艺的美人为“绿珠”。以十七之龄而诗之,可见刘先生的学养。 
又如刘先生的《学书》一首:“醒时谐语醉时吟,半是诗人半杂人。每向草堂偷格律,还从虎尾借精神。娱情自觉无多趣,警世谁知定几分?叹息昨非今岂是?惠风修竹向山阴。”此诗可谓浅豁之至。然而,其中就有“世人皆醉唯我独醒”典,“草堂偷格律”典,“虎尾”典,“觉今是而昨非”典,“惠风修竹山阴”典等等。“世人皆醉唯我独醒”喻屈原,“草堂偷格律”典喻诗从杜甫,“觉今是而昨非”典语出陶渊明,“惠风修竹山阴”典出王羲之《兰亭序》。没有相当的文化底蕴,何能如此。 
像这样的例子在刘先生的诗文中可谓俯hh拾皆是。 
刘先生尝自谓,“不会写论文”。我们理解大约是他不叠床架屋,作文抄公而已。实际上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周密的论述。既有缜密之思绪,又十分重视考据,哪怕一个小问题,他都要引而申之,阐述清楚。在为钱梦龙先生《导读的艺术》所作序言中,他曾引《说文》关于序的解说:“序,绪也。”又云:“绪,丝耑也。”说:“按照老祖宗的解释,序应是一本书的发端,起导读作用的文字。”从而为自己的“序”作序说。 
《沈鹏书宋词手卷序》则可谓发其极至。刘先生的书名常常为诗名文名所掩。其实书法而外,书学亦别具一番见识。我们知道沈先生乃全国书协代主席,当代书家鼎冠。全国上下书家纭纭,而沈先生偏偏倩刘先生作序,没有一般功力,岂能当此重任?此文从引东坡之论书入手:“我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首先标明并非持论无据。“治大国尚且可以比作煎小鱼,用鸡刀割牛也许反而有些异趣吧。”转而坦坦荡荡,既说白了为书之境,又道出了沈君书法之绝妙。其中颇以山谷书为例:山谷自谓“余学草书30余年,初以周越为师,20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年得见张芝、怀素等人的墨迹,“乃窥书法之妙”。道出了学书的一个秘决。 
再从清刘熙载《艺概》评山谷书,朱熹、宋濂评米芾书,“并取沈君这个手卷,与山谷、米芾行草墨迹对看,——如山谷草书《诸上座》、《李白诗<忆旧游>》,米芾《珊瑚帖》、《复官帖》等,时下已有影印本——不难看出沈君确是从两家吸取了营养。” 
“但沈鹏君的书法非黄非米,其背景要广阔得多,其风格有很大的独创性。他的绝俗和率真,体现着他的个性以及他对于自由自在的艺术境界的追求。沈君的书法,其中有一个活生生的沈鹏在,这足以使他于书坛独树健帜。且看全卷数百行,随手挥洒,纯任自然。行笔如流云出岫,转侧因风;结字如清泉走涧,随势赋形;布局如老柏盘空,偃仰自若。且时作险笔,如崩崖坠石,夺人心魄。散漫而精严,平易而清奇,婀娜而健劲。如此书境之美,应该说是沈君所独擅。 
“顺便说一下,书法贵在创新,但创新不是轻而易举的,要下大功夫,下笨功夫。不是不要法古,关键在于法古不泥。反古、轻古、弃古,都不可能创出真正的新来,反会因自身营养不良而凋谢。” 
这样的结论,没有相当的书法理论积淀与自我操行之体悟,哪是“顺便”能说的? 
学问中的考据之能,从刘先生的《关于“唧唧复唧唧”的解释》一文中最见机巧:全文不足千字,却阐述了四个问题,一是关于《木兰诗》的出处问题。二是关于《木兰诗》的文字异同问题;三是关于“唧唧”的解释问题。四是关于《考辨》一问题。其实还有一个“顺便”,一共五个问题,言简意赅,一目了然。而读者未必觉得简而无当。 
此外刘先生的考据之业,在《寓林折枝》的《序和跋》一文中也是最见风韵的。其文更是洋洋洒洒,左冲右突,既说了古今寓言的源本,又阐述了编者的识见,有理有据,价值不菲。 
顺便说一说,目前语文界科学的考据之风,尚未能兴起。 
四.学用 
由学而用,这是读书和学问的最高境界,刘先生就以此为目标。 
首先,刘先生的诗文多颇以顺手拈来为能事,但是这种顺手拈来又绝不是胡诌,而是“大而化之”,经过了消化的。他的许多文稿都能别出心裁,自成机杼。如他的诸多讲话,我们听起来直白如语,但是道理又十分深刻,而且感人。他的诗文多从生活中写之,但是又颇多诗意。这样就无形中加深了文章的影响力。 
其二,刘先生还颇以以旧翻新,为时所用为追求。这一点最为难得。在此我们还不要产生误会,以为刘先生的杂文仅仅钻故纸堆,其实不然,刘先生最能体悟“诗歌合为时而著,文章合为时而作”的诗训,所以他的诗文都颇多社会价值,还多有所获奖,为人所称誉。  
如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过万重山漫想》是一篇写三峡的散文。要在众多写三峡的名文俊笔中写出脱俗的文字来,不费踌躇是不行的。正是这样,《过万重山漫想》没有“率尔”操觚。而是以三峡为踪,景随情变,情随景迁,“思接千载,心游万仞”。虽然人在三峡,而心却旋升到了亘古以上,把读者的思绪引向了一个全新的境界。究竟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是谁?当然谁也无从知晓。但正是这句话把读者的思绪引向了文章的渊深之境:三峡那么高,那么险,谁过去?怎么过?一个人能过?还是许多人生生不息地过?所谓微言大义,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思考的,而此文给了读者巧妙的回答。那就是“不用扬鞭自奋蹄”,只需要“竹篙一点,独木船开动了……”这种“春秋笔法”恐怕不是一般作者所以能够的。 
然后在联想中,作者把古代与现在,把虚景与实景联系起来,歌颂了改革开放后热火朝天的祖国建设。从而把读者引向了一个较高的思想境界。 
再从行文上看,文章穿插有致,能巧妙地在现实与想象之间自由切换。文章从“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写起,一直写到应当怎样做为止。然后笔锋一转,又回到现实中来:“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然后又一笔荡开:“据科学家说,在洪荒时代,四川盆地本来是个内陆海。海水东注,撞击、啃噬着东边的大山,年深日久,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这种一步九回头的写法,是需要很高的驾驭技巧的。而作者这样写又基于他那丰富的想象能力。 
在这之中,他的杂文更以此为胜。如我们从他的杂文名《白马非马》、《关二哥传》、《有感于吃甲骨文》、《从宫廷蚕糕说起》、《庄周与鲫鱼》、《庄周买水》等等,就能读出刘先生旧文新裁的匠心所在。 
尤其是《庄周买水》,思想力度之深,想象之奇,语言文字之美,曾经获得《人民日报》“风华杂文征文”一等奖。在文中,作者活用了《庄子》中的典故和人物形象,从“濠梁观鱼”和“涸辙之鲋”里生发新意,赋予其时代的内容: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学者庄周弃文从商,想养鱼致富,他为了买水,不停地奔走于东海、河伯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如果觉得《刘国正先生的学养与识见一》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