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教学化——“活动式”教学实验简介

http://www.guanggao6.com 06-04综合语文教学资料[阅读:240次]

活动教学化——“活动式”教学实验简介为http://www.guanggao6.com整理发布,类型为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本站还有更多关于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的文章。
正文:



 
文/肖家芸
 
一、实验背景
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实践,这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21世纪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基于实践能力。我国的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主要差别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基础教育一向多“传递教学”,少“实践活动”。因而,第三次全教会提出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攻坚目标”(引自田慧生等编《当代教学研究丛书》,湖北科技出版社)。新一轮课改更使“活动式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与迫切。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活动式”教学实验。
二、实验界定
“活动式”教学,即以提高语文素养为核心,以21世纪我国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认知规律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主体能力发展为目标,借助学生主动探索、变革、改造的主体实践活动,来构建具有教育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全程教学形式。“活动式”教学旨在树立借活动促发展的新型教学观,其基本理念是教学活动化、活动教学化。前者是指改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传递单一发展为以学生为主体综合发展为目的的认知实践,变课堂为活动的“场”;后者是指一切语文活动都要根据教学的长远目标与短期要求,统筹规划,精心设计,使课堂的“活”、学生的“动”具有实践性、实效性。因而,这种活动不是教学的某一环节的活动,也不是单纯的活动课程,而是全员、全方位、全程教学中师生多元互动的一种存在形式,活动既是师生本身的存在,又是师生通向语文教学终极目标的根本途径。在师生多元互动过程中,教师处在教的实践和实践所教的实效性活动中,学生处于学的实践和实践所学的实效性的活动中,教师的“动”与学生的“动”达到和谐统一,成为一个全程性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活动中“导”“托”,学生在活动中“学”“做”,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尝试实践、经历知识与规律形成,并在探索中有所悟、有所得的过程。
三、理论依据
1.“活动式”教学源于我国古代教育的“知行观”。孔子强调“听言观行”,荀子认为“行高于知”,王夫之提出“行先知后”,陶行知指出“行是知之始”,孙中山倡导“以行求知”。我国传统教育一向注重活动是认知的前提,将实践看作能力发展的契机。
2.“活动式”教学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体出于某种目的主动地认识和改造客体的社会活动。“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1页),也就是说活动不仅认识和改造了客观世界,也作用于活动者本身,使之发生变化和进步,活动既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主观世界发展的基础。主动探索和变革的学习活动更是培养创造力的最佳途径,离开了必要的活动,人的发展尤其是创造性培养只是一句空话。
3.“活动式”教学吸取现代西方活动理论精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列昂捷夫研究发现,心理不是别的而是活动的特殊形式。皮亚杰认为活动是问题教学的契机,布鲁纳认为活动是发现教学的依托,萨奇曼则将活动视为探究教学的基础。杜威提出“做中学”,赞可夫的发展理论直接将能力看作是活动的结果。因为,活动要求相应的能力,活动提供了应用和锻炼一定能力的机会,同时也将活动者置于现有水平与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之中。人如果不放弃活动,那么他的能力就会在解决不相适应的过程中得到提高。活动越丰富越扎实,能力发展就越快越强。“活动式”教学就是要以活动为引发学习兴趣的契机,以活动为撬动能力发展的杠杆,宗旨是面向全体,全员活动,主动活动,有个性发展,舍弃狭隘的经验活动、僵化的建构模式和纯科学的实验。
4.“活动式”教学基于“大语文”观与“大美学”观的统一。所谓“大美学”在微观方面是一门人格美学。随着高科技的渗透和现代化的前进,人类在社会实践和自身人格塑造方面,较之以往更重视真、善、美三大价值的综合考虑。“适者生存,美者优存”的生命意识,已成为新人格、新人类的重要理念。语文同样要教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始于求其“适”,进而求其“美”,低则求“生存”,高则求“优存”。学生是言语活动的主体、语文行为优化的主体。活动的过程,就是努力使言语行为由智化到美化的过程(由求其“适”到求其“美”),使学文与做人和谐发展双向提升的过程。因而,“活动式”教学立足于适应未来社会新人的培养。
四、实验目标
1.情感目标。借助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活动,培养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和个体批判精神,培养他们与人合作的高尚情感和健全人格,以及良好习惯与积极心态,将学语文与学做人结合起来。
2.认知目标。借助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目的性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全面地落实认知目标,打好知识基础。比如,散文单元的教学活动,就是围绕景与情的结合,掌握相关的认知。这样,一方面带着知识目标活动,另一方面在活动中更容易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3.技能目标。借助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创造性活动,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迁移能力,挖掘他们独立发挥的创造性潜能。能力目标随各单元教学目标而定,如新高一教材第一单元的能力训练重点是揣摩语言,活动的目标就围绕着揣摩能力的训练进行。
五、实验项目
1.课内教学活动化
(1)探究性活动。将教材的重点难点转换为问题形式,创设真实情境;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座谈分组讨论、同桌交流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探究中发现,在活动中提高。
(2)转换性活动。将体现教材特点的地方抽出来让学生进行转换比较,在对照之中加深对“特点”的印象,加强对教材的把握。其一是重组活动,即将相关句段打乱,训练学生的整合能力;其二是改写活动,即将篇段首尾换写,训练学生的调理能力;其三是增删活动,即将关键字、词、句、段进行增减抽换,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其四是缩扩活动,即将内容进行适当缩括或续扩,训练学生的再创能力。
(3)操练性活动。一是汉字书写操练,二是听力操练,三是阅读操练,四是写作操练,五是必要的应试操练。
2.内外衔接活动化
(1)体验性活动。一是诵读感悟,二是演讲感染,三是表演(分角色演课本剧)体验,四是影视观赏(名作改编的影视作品),五是网上冲浪。
(2)发现性活动(质疑问难批判反思)。引导鼓励学生多方面开展质疑批判活动,一是从所学教材中发现,二是从所览报刊中发现,三是从媒体中发现(主要是电视思考性节目,如新闻调查等),四是从生活中发现(家内、社区)。
(3)传播性活动。一是学生主持活动,二是集体与个人的消息发布活动,三是个人报告活动(读书体会、团队活动等),四是实践访谈活动。
(4)制作性活动。一是课文录音制品制作,二是手抄小报自行制作,三是课文插图制作,四是文献参考剪辑,五是多媒体学件制作,六是网上资料下载。
3.课外拓展活动化
(1)创作性活动。一是个人写真,二是科幻创作,三是文学创作,四是科技论文写作。

[1] [2]  下一页

如果觉得《活动教学化——“活动式”教学实验简介》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