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文精神看教学方法

http://www.guanggao6.com 01-02综合语文教学资料[阅读:168次]

从人文精神看教学方法为http://www.guanggao6.com整理发布,类型为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本站还有更多关于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的文章。
正文:



王啸
内容提要 科学关注的是事实,是规律,是一般。以此为指导的教学方法,由于忽视了人的价值和人的生活,从而导致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消失,个性的泯灭,道德的滑坡。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人的反思,它要求关怀人生的终极意义,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这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教育学、“再概念化”学派、“合作教育学”中得到了深刻反映。真正的教学方法应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共同指导下来构建。

近年来,我国教育学界,大多是从科学主义同传统教育学的结合上探索建立新的教育科学体系的可能性。这种探索,对于促进包括教学方法在内的教育学科的科学化是有益的,也是应该肯定的。但现实教育中出现的大量乃至普遍的高分低能、智德脱离等现象,也是不争的事实。当然,这种结果要从整个教育系统,乃至更大的社会背景上去反思,不能仅仅归因于教学方法,但不容否认的是,这种受科学主义指导的教学方法确实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也就成了一个迫切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同指导下构建我们的教学方法,尤其在目前出现道德滑坡的情况下,更应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对教学方法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

一、对科学教育的剖析
应当承认的是,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空前的文明,但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反作用也显示了出来,如人的个性、主体性的丧失,以及道德的败坏等等,人感到了自我的残缺和生存本性的异化。不仅科学技术奴役人,甚至教育和知识也奴役人。科技文明把教育变成一种强制性的义务,人从受教育中获得知识不再是一种乐趣,而只是为了把自己变成一种更有用的工具。我国的教学方法,从整体上看,大多是在科学主义的指导下建立的,它对于传授知识是有益的,但对它的过分偏爱却产生了众多的值得深思的问题:

1.科学关注的核心是事实。这种以物为尺度的思想影响到教学方法对人的忽视,造成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漠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对学生开拓性、创造性的培养。而且,现行教学方法要么只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方法,从而忽视了人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情意方面;要么就是仅仅将情意教学停留在口头上。这种肢解知识与情意的教学脱离了真实的生活,是造成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缺乏热情的重要原因。

2.科学的主要任务是发现规律,掌握一般。认为把握了一般就把握了万事万物的本质,而把具体、特殊视作非本质的、次要的、偶然的、可有可无的。在这种精神指导下的教学方法注重的往往是学生全体,忽视或没有看到学生丰富的个性。这种以共性代替个别的“一刀切”式的教学,根本谈不上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更谈不上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与培养。

3.由于科学主义的盛行,在对“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贯彻上,仅仅强调教师作为一个知识源的方面,从而将本应是互动的教学方法蜕变为单纯知识教学的方法,甚至灌输的方法——而情意教学本身是排除灌输的。学生成为一个个的录音机,只有复制的功能,没有主动、自由的个性,创造性便被泯灭在一大群毫无个性的人身上。

4.科学主义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关注的是怎样获取大量知识,人的价值观、理想、情趣都成了附属的东西。这种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忽视,是智德分离乃至出现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长此以往,造成人的价值观的失落、尊严的丧失、选择的迷惘,就这样,人被遗忘了,人被肢解了,人被异化了。而教育本应是培养人的,这难道说不是对教育的莫大讽刺吗?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从更大的背景上看,正如许多有识之士已深刻指出的:科学并不能包办、解决一切。以为科学可以解决人间的一切问题,只是对科学的一种幼稚的了解,同时也是对人的一种单面的理解。人世间的许多现象和问题,有着与自然界不同的特殊性,因此成功地应用于认识自然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不一定能有效地应用于认识人文现象和解决人生观问题。象人生的幸福与不幸、崇高与渺孝善与恶、充实与空虚、成功与失败等等,就很难用统一的科学方法加以判决。因而,现时代人类所遭受的“科学危机”、“道德危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科学主义或科学精神的危机,是科学观中人文精神衰微和科学总体中人文学科被遗忘的结果。近代以来,人类被实证知识和技术的力量所迷惑,造成人的尊严的丧失和人的失落,这就需要人文精神的回归。反映到教学方法上,也需要高扬人文精神。

二、人文精神对于教学方法的昭示
1、.什么是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就是反对把人当作一个“东西”来研究,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生命。它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它也提倡每个人在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社会、自然的责任。总之,它要求关怀人生的终极意义,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

人文精神的内涵对于当前实用主义的教育无疑是一剂清醒的良药。单纯强调专业和职业的实用教育所造成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风气,以题海战术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学方法,破坏了青少年人格的完整、全面的素质,而他们每年又要面临“黑色的七月”,那些过了关登入大学殿堂的人在生活方面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强烈要求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对包括教学方法在内的整个教育体制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

2.人文教育的历史。人文主义教育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社会,人们将这种教育称之为“Liberaleducation”,意即“文科教育”。“Liberal”一词来源于词干“Liber”,意思是自由。文科教育也就是自由教育或自由人的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自我完善的人。

直到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人文主义的教育仍代表着欧洲和美国教育的主要方向。但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古典人文教育被学校的职业教育所取代。在大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冲击下,学校教育被工业化和模式化。为了有效地培养大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标准型知识人才,学校把教育组织成一种类似工业生产的过程,用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育技术、统一的教育工艺流程,把受教育者“制造成”标准的“教育商品”。在这种教育中,学生被当作要加工的零件,没有独立的人格、个性,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被压抑、被窒息,人的同情心和道德感得不到启迪,学生心灵中根本的理想是获取一张文凭,一个普遍认可的符号和资格,以便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兴盛了数千年的人文主义教育终于走向衰落。

然而,人文主义教育并未退出教育的历史舞台。一方面,凭借着强大的传统力量,人文主义教育为在教育目的理论与实践中占据一席之地进行着顽强的抗争;另一方面,20世纪不断的社会问题的出现和人的危机也为人文主义教育提供了空间与条件。在20世纪已经过去的90余年中,人文主义教育始终作为一种独立的制衡力量,不仅存在着,而且发展着,它制约着科学主义和唯科学主义教育的发展势头,补充着以科学主义为主流的其他教育的不足,减小了这种教育将人和社会的发展引向歧途的可能性,为20世纪人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更为可贵的是,这种贡献是在忍受和抗拒着人们对人文主义教育不断的蔑视和嘲笑中获得的。

[1] [2] [3]  下一页

如果觉得《从人文精神看教学方法》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