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特点与应试对策

http://www.guanggao6.com 01-02作品赏析[阅读:689次]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特点与应试对策为http://www.guanggao6.com整理发布,类型为作品赏析,本站还有更多关于作品赏析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作品赏析的文章。
正文:  例四,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1年全国高考第20题)
 A.《四库提要》虽然比《三才图令》晚出,却是一部权威性的著作。
 B.高诱、王逸、洪兴祖三人都是我国古代学问渊博的注释家。
 C.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的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
 D.在体会古人创意这一点上,“飞廉铜马”和“紫燕骝”两个命名是相似的。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答案为C。此题不同于信息筛选题,回答此类题目准确把握信息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对信息进行综合加工,从而得出合乎题意的判断。如对C项的判断。作者在原文第三段中说,在汉代画像石的图案中有人骑兽的形象,也有人骑马的形象。虽然神兽归神兽,马归马,两者各有其形,不相混淆,但作者并没说神兽和马分别出现在两种不同的图案中,更没说凡是有骑马形象的图案中,就没有神兽神龙的形象,就不属于神话故事。由对以上信息的综合加工就可判断,C项的推断超出了原文所给的信息范围,所得出的结论是不正确的。
 例五,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1999年全国高考第29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及表现形式的能力。6个“便”和5个“领取”分别在文章的开端和结尾,跳跃性大,都用了反复这一修辞格。此类题目主观性太强,考生不大好把握。作好该题,首先要分析形式,从语言表达的方式上分析,那么第(1)问的内容便是“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第(2)问便是“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其次就要分析表达效果,第(1)问暗含的意思就是“强调时间的飞逝”或“强调时间过得太快”,第(2)问则是“强化主旨”“强化中心”“深化主题”。以上是为“分析”。综观全文,“便”字和“领取”的分别连用,正当文章结构的紧要处,一个突出了时光的飞逝,与玉簪花报秋的警示作用密切相关;一个强化了主旨,让人感悟到“领取”的深意。这些可理解为“综合”。经过这种对信息的综合加工,题目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答案是:(1)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2)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强化作用。
 要认识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特点,除了解考什么之外,还需了解怎么考。
 现代文阅读试题分为选择(包括多项选择)、简答两种形式。一卷为单项选择,二卷为简答和多项选择。
 简答题是卷Ⅱ主要的考查方式,它不但考查学生是否读懂了语料,还要考查学生表达得是否准确、恰当。这类题目的题干不但交代命题的指向性,有时还提出一些技术性要求,如字数、句式、修辞等。同时现代文阅读试题中的简答题的编制受语料的限制较大,特别是近几年因阅读的材料都是散文,虽然命题的意图仍是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评价、鉴赏能力,但其命题都是和文章的体裁紧密相关的,特别是对语言、结构、形象等艺术特点方面的分析,更注重鉴赏评价。
 从技术层面看,选择题与简答题的命制有很大不同。选择题无论是选错或选对,其命题的思路都是渗入一些与题干要求不相吻合的干扰项,用以迷惑考生。如:
 例六,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1998年全国高考第25题)
 A.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
 B.提高作物抗病毒的能力仍然是转基因作物技术研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C.更难对付的害虫的出现将是转基因作物给环境带来的最大危险。
 D.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
 此题考查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B是正确项,可以从第二自然段得知:“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而A项错在“推广种植上”,因为文中说转基因作物仍是试验,“在世界上已种植有1000公顷左右”这个选项是在利用学生对文意不能整体把握的弱点,似是而非、“无中生有”地进行干扰。C项错在“给环境带来的最大危险”,原文说“可能对环境有危险”,只是“可能”,并没有说“最大”。这是在运用“判断失当”的方法来设置干扰项,这种方法往往将“单称、特称”说成“全称”,将“可能”说成“实在”,将“或然”说成“必然”。D项错在“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的目的”,原文说“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这是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需要指出的是,命题人常用的这几种编制迷惑项的方法,可一题一用,也可一题多用,同时还需注意迷惑项的编制往往是借助于对原文关键词语的增、删、改等手段来完成的,特别是在科技文阅读中表现得更为充分。
 二、应试的对策
 1.加强整体阅读,提高对文章整体阅读的能力
 所谓整体阅读,是说通过阅读,能从整体上把握语料。这种把握应根据不同文体提出不同的要求。
 阅读科技文,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
 阅读社科文,应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色等。
 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等。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们之所以强调整体阅读、整体把握,是因为学生接受现代文阅读考查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两个明显部分:前者为认识问题,即认识、了解把握语料;后者为解决问题,即借助认识把握、解决具体问题。没有前者,或前者做得不够好,认识理解不到位,后者对具体题目的解答也难以准确到位。所以说提高现代文阅读的能力,答好现代文阅读题,树立整体阅读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2.掌握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对每个部分做具体的阐释;综合,也就是概括,就是再现各部分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分析、综合是人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考生做语文试卷中多数题目(个别识记题目除外)都要使用分析、综合的方法,只不过因题目不同,有时侧重于分析,有时侧重于综合,有时两种方法同时使用,孰重孰轻,难分彼此。
 如例二,理解“人不是在一起放牧的马群”一句在文中的意思。先要确定本句在文中的位置,从结构上认识该句是本段的收束句,起对上文进行综合概括的作用;其次,认识该句使用比较修辞的特点;再次,从行文中读到的人与动物的区别,这些工作都是分析,将这些分析归结在一起经过合理的推断,得出该句的含义是“人是有感情、有隐秘需求、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这个过程则是综合。
 一般地说,现代文阅读题目中,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对文章结构、思路的认识,对信息的筛选,多用分析的方法;而对信息的提取,对文章中心思想,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把握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则需综合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因卷Ⅰ、卷Ⅱ的命题形式不同,对分析综合能力考查的角度亦有区别。在卷Ⅰ中“分析、综合”多数情况下是作为“方法”“手段”使用的,如何分析综合,则在卷面中没有表现。在卷Ⅱ中“分析、综合”虽在多数情况下仍是以“方法”的面貌出现,但随着鉴赏内容的加强,有时“分析”不单是“手段”“方法”,而是作为“目的”出现在考题中。如2001年春季高考题,第23题要求对父亲的形象作简要分析,这类题目虽然是考查学生的评价鉴赏能力,但同时也直接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如果觉得《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特点与应试对策》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