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备课参考1(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http://www.guanggao6.com 01-02语文备课[阅读:609次]

《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备课参考1(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为http://www.guanggao6.com整理发布,类型为语文备课,本站还有更多关于语文备课资料,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备课的文章。
正文:


一、本节学习重点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新词语”,包括新词语产生的途径和类型(如新造词、旧词新义和外来词等)。学习本节要使学生认识:词汇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旧词语不断消亡,新词语不断产生,新词语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课堂活动指导
2.1课本课堂活动
●走进餐馆
这个课堂活动要使学生认识到,越是和人们生活联系紧密的词语就越容易发生变化。本次活动选择餐馆这个场景去观察、体会生活中词语的变化,特别是新词语的产生。
课堂活动步骤
(1)阅读文段,体会词语变化的状况。要让学生仔细阅读原文,把文段中出现的餐馆用语都找出来。也可以根据当地情况适当补充一些更新更流行的用语。比如称呼食客“顾客、先生、女士、大哥、大姐”,称呼服务员“小姐、小妹、服务生、服务员、翠花”,餐馆名称叫“食府、大排档、美食城”等。
(2)举出实例,归纳词语变化的现象。一方面讨论哪些词语只在过去使用,现在已经消失。如“酒幌、堂倌、掌柜、伙计、跑堂的、小二、客官、歇脚”等词语现在就已消失(只在一些影视作品或故意“复古”的餐馆中才可能使用)。另一方面讨论哪些词语在最近若干年中才出现。比如“连锁店、自助餐、料理、领班”等,就是最近十几年出现的词语。
(3)组织讨论,分析词语变化的原因。注意几个要点:一是社会生活的发展。比如“餐吧”这个词,就是指饭馆兼咖啡馆的综合性饮食店这样一种新事物。二是人们思想认识的进步。比如“小二→服务员”就反映了人们对服务行业人员认识观念和情感态度上的转变。三是方言的接触。比如“大排档、快餐店”都是港台词语,后来进入普通话。又如“铁板烧”来自日语。四是旧词产生了新义。比如“酒店”,原来的意义是酒馆,现在多指较大而设备较好的宾馆。
2.2补充课堂活动
●美食博览会
这个课堂活动是从食品名称这个角度,了解汉语是如何吸收外来词的。外来词也是新词语的重要来源。
(1)“菜单”中的外来词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随着外国食品进入中国,跟食品相关的外来词也就跟着进来了。食品中的外来词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先来看几种食品的名称:
●寿司:一种日本餐的点心,来自日语。
●三文鱼(大马哈鱼):来自英语“salmon”。
●朗姆酒(用蔗汁制的糖酒):来自英语“rum”。
●泡芙(奶油松饼):来自英语“puff”。
●天妇罗:一种以鱼、虾、青椒、笋片等蘸面糊油炸而成的日本食品,来自“天麸罗”。
除了上面这些,还有很多与食品有关的外来词。请看下面的“菜单”:
布丁、曲奇、巧克力、沙拉、派、白兰地、苏打、新地、士多啤梨、克力架、芝士、可可、啤酒、沙丁鱼、威化饼、汤力水、比萨饼、汉堡包、果酱、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热狗、炸鸡、铁板烧、刺身……
(2)外国“菜”,中国“吃”
“外来词”就是从外语进入汉语的词。由外语词变成汉语的“外来词”不止有一种办法。下面就来分析一下食品中的外来词是用哪些方法从外语“变”过来的。
A.音译。这类词语是按照原词的声音直接译过来的。如:
●“布丁”:一种用牛奶、鸡蛋、水果等制成的西餐点心,来自英语“pudding”;
●“曲奇”:一种小甜饼,来自英语“cookie”或“cooky”;
●“巧克力”:一种甜食,来自英语“chocolate”;
●“沙拉”:西餐中的一种凉拌菜,来自英语“salad”;
●“派”:一种小馅饼,来自英语“pie”;
●“白兰地”:一种酒,来自英语“brandy”;
●“苏打”:一种汽水,来自英语“soda”;
●“新地(圣代)”:一种顶部加有水果、果仁或果汁的冰淇淋,来自英语“sundae”;
●“士多啤梨(草莓)”:一种水果,来自英语“strawberry”;
●“克力架(饼干)”:一种用面粉加糖、鸡蛋、牛奶等烤成的食品,来自英语“cracker”;
●“芝士(乳酪)”:一种用乳汁做成的半凝固的食品,来自英语“cheese”;
●“可可”:一种制作食品的原料,从植物中加工而来,来自英语“cocoa”。
B.半音译半意译。这类词一部分是音译,另一部分是表示事物类别的成分。如:
●“啤酒”:来自英语“beer”,“啤”是音译,“酒”是标示类别;
●“沙丁鱼”:一种鱼肉食品,来自英语“sardine”;
●“威化饼”:薄脆饼的一种,来自英语“wafer”;
●“汤力水”:一种调酒用的水,来自英语“tonicwater”;
●“比萨饼”:一种西式食品,来自于英语“pizza”;
●“汉堡包”:一种西式快餐食品,来自于德语“hamburger”;
●“果酱”:一种水果加糖、果胶制成的糊状食品,来自于英语“jam”。
C.音译兼意译。这类词声音同原词接近,但又表示出同原词意义相关的内容。如:
●“可口可乐”:一种饮料,来自英语“coca-cola”;
●“百事可乐”:一种饮料,来自英语“pepsi-cola”。
D.仿译。这种词不仅把原词构词成分的意义翻译过来,而且保持了原词内部的构成方式。如:
●“热狗”:一种中间夹有熏红肠并配有芥菜、作料等的面包,来自英语“hotdog”;
●“炸鸡”:一种油炸食品,来自英语“friedchicken”。
E.日语借词。这是比较特殊的外来词,直接借用了日文中的汉字书写形式。如:
●“铁板烧”:铁板烤肉,来自日语;
●“刺身”:生鱼片,来自日语。
(3)从食品名称看汉语中的“外来词”
从食品名称中几乎可以找到汉语中外来词的所有类型:音译、半音译半意译、音译兼意译、仿译、日语借词。当然,外来的食品名称中还有一类非常重要的词,就是完全意译的词。意译词是指那些只引入了外语词的意思,而用汉语原有的构词成分和原有的构词方式构成的词语。这类词只借外语词的义,不借外语词的音,因此不属于严格意义的外来词。比如“奶油”(英语是“cream”)、“蛋糕”(英语是“cake”)、“牛排”(英语是“beefsteak”)、“西红柿”(英语是“tomato”)等,就是这种词语。
在上面列举的那些食品中,有的只有一个名称,有的却可能同时有两个或多个名字。这一方面是因为有些词语有不同的音译形式,或者既有音译形式,又有意译形式。比如“新地”又叫“圣代”,就是两个不同的音译词。又如“克力架”又叫“饼干”,“饼干”则是意译词。再如“芝士”,又翻译作“乳酪”,“乳酪”也是意译词。另一方面是因为有些食品中外都有,本来不同语言中就有不同的叫法。比如“铁板烧”,中国本来已经有“烧烤”这个名称。又如“草莓”,英语中叫“strawberry”,而香港直接音译为“士多啤梨”,这种说法又影响了普通话(至少这个词已在市场上流通),结果两种名称就同时存在了。“盒饭”这种说法我国早就存在,后来受台湾地区词语的影响,又有了“便当”的说法,后者是来自日语的词。
三、课后练习指导
3.1“小试身手”解析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新词语是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新词语就像社会生活的镜子,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参考答案:“反馈”:泛指信息、消息、反映等返回。“热点”:一是喻指国际上爆发武装冲突或矛盾激烈的地区,系英文“hotspot”的意译;二是喻指在一定时期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或议论的问题。“超前意识”:对某种发展趋势具有走在时代之前进行思考的意识。“传媒”:传播媒介,即向大众传播信息的手段和形式,特指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新闻工具。“撞车”:喻指双方或数方搞的科研课题、文艺节目等由于信息不灵或计划不周而出现彼此任务重复或抵触的现象。以上这些词都体现了信息时代的特点。“高速公路”:专供汽车高速行驶的公路。这个词反映了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博士后”:获得博士学位以后,继续在博士后流动站深造、研究的学者。这个词反映了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互联网”:由若干的电子计算机相互连接而成的网络,是英文“internet”的意译。“人工智能”:利用电脑模拟人脑智力活动的一门新兴学科,是计算机科学的分支之一。这些词语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现代化。“前卫”:本为军事、体育术语,指走在队伍前面的卫队或在球类比赛中担当助攻与助守的队员;现多指超前、时髦。这个词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思维的解放。“包装”:比喻对人或事物做修饰和美化。这个词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社会日益商业化。“松绑”:多比喻解除某种束缚,放宽某种限制。这个词反映了党和政府实行搞活经济、对外开放等新政策后,管理体制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以上释义参考亢世勇、刘海润主编《新词语大辞典(1978—2002)》,上海辞书出版社)

[1] [2] [3]  下一页

如果觉得《《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备课参考1(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