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文”与“道”的最佳结合——关于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的几点思考

http://www.guanggao6.com 01-02综合语文教学资料[阅读:627次]

寻求“文”与“道”的最佳结合——关于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的几点思考为http://www.guanggao6.com整理发布,类型为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本站还有更多关于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的文章。
正文:



山东省宁阳一中  魏伯河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处理好语文教育(文)与思想教育(道)的关系,是一个争论已久但至今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几十年来,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摇摆不定,有时强调了“道”,语文课便上成了思想教育课,语文教育被挤到一边;有时强调了“文”,语文课又上成了纯粹的语言文字课,思想教育被置之脑后。不少人认识到并提出应该“文道统一”,这无疑是正确的主张,但怎样实现“文道统一”,把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恰当地结合起来,却一直缺乏深入的探讨,没有成熟的经验。因而强调“文道统一”,又出现不少“穿靴戴帽”、“贴标签”、 硬性灌输的现象。笔者1990年春在某一省重点中学听课,课的内容是复习《唐诗二首》、《孔雀东南飞》,执教者为了体现思想教育,硬性加入了学雷锋的内容,弄得不伦不类。据了解,这种现象并非个别,而是有相当普遍性的。
怎样实现“文道统一”?笔者认为,教师应自觉遵循有关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把思想教育寓于语文教育之中,力求达到“文”与“道”的最佳结合。

要做到寓“道”于“文”,实现“文道统一”,争取“文”与“道”的最佳结合,教师必须端正教学思想,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高度,把思想教育摆到重要位置,在工作中体现有意性、同步性、随机性、持久性。
1、 有意性
 要以崇高的使命感,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思想教育。现在坐在课堂上的十几岁的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到二十一世纪将成为社会的中坚。他们的素质如何,将决定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影响整个人类世界的命运。我们当然要努力发展他们的智能,避免出现“次品”甚至“废品”;我们更要努力培养他们的思想品德,避免出现“危险品”。作为“灵魂工程师”,我们要把学生的科学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作为自己必须尽到的职责,努力把教书和育人一致起来。否则,即使书教得怎样好,也不能说全面完成了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2、 同步性
“文道统一”,不是机械地相加,而是有机地化合。我们知道,语文教材本身就是“文”(语文形式)和“道”(思想内容)的统一体,语文教学的各项活动中都不能排除思想教育的因素,因而,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当而且完全可以渗透于语文教育之中,始终伴随语文教育的过程同步进行,似水乳之交融,如形神之难离。成功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既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了语文工具,又同时使学生得到了思想品德的反复陶冶和不断升华。为此,教师要充分重视教材内容本身的思想教育因素,充分利用教学过程本身的思想教育条件,在端给学生“一碗水”(语文知识)的同时,把溶解于其中的“盐”(思想教育内容)一并送上,而不应是在学生“喝水”的前后,让学生吞咽一把把的“盐粒”。
3、 随机性
语文学科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早已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了。当今从事语文教学,应当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善于沟通课内与课外、书本与社会,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语文课内容和社会实际的直接间接联系,是不少人认为“语文难教”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辩证地看,这恰恰是渗透思想教育的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所谓随机性,就是说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除充分利用统一教材进行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外,还应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恰当地结合社会生活的现实问题,引进报刊时文或热门话题(这些时文或话题可以由教师选取,也可以让学生推荐或建议。一般说来,后者比前者效果更好),让学生学习讨论,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视野广阔,反应敏锐,有较强的驾驭能力和相应的教育机智,善于由此及彼,巧妙联系,随机收放,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避免变成教学上的随意性。
4、 持久性
    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是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思想水平的提高更是如此。学生科学人生观的确立,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都需要以日积月累之功才能收根深蒂固之效。因而学生思想教育的任务应自始至终地伴随其语文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应充分认识这一点,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切实做到持之以恒。在实践中,认真探索科学规律,安排合理序列,强化具体措施,确保抓出成效。那种“冷热病”、“一阵风”的做法,是绝难达到预期目的,甚至会适得其反的。

    在语文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和方面,怎样渗透思想教育?这没有也不应该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它的内涵是那样丰富,每一个认真的探索者都会有自己新的发现。今就个人体会,结合一般情况,择其大者,略举数端。
    1、在启发学习动机时培养对祖国语言的崇拜
    要让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学好一门功课,必须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习动机。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认为,不应只是大而无当的空谈,不应只是成名成家的诱惑,也不能只是语文实用性的介绍,还应突出地重视和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崇拜”(苏霍姆林斯基语)。按照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心照不宣的规范和共同行为方式,对祖国语言的感情是民族亲和力与自爱心的源泉之一,它可以成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并且可以激发出学生热爱祖国文化、掌握祖国语言的巨大心理潜能。教师应当用《最后一课》(都德)中韩麦尔先生那样对祖国语言的强烈感情去打动学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自豪感。事实上,正如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等单位负责人1991年3月31日在北京召开的学术座谈会所评价的,我们的汉字是科学、易学、智能型、国际性的优秀文字。有关专家并预期,二十一世纪将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 。“多么美呀,多么精巧啊,我们祖国的语言!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象是一个可爱的小精灵,只要你调度得当,它就能把你心里的最细微的情绪表达出来!”这是于是之《幼学记事》中的感叹。毫无疑义,学生一旦形成了对祖国语言的崇拜,不仅其爱国主义感情得到增进和升华,也同时为有效地进行语文教育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教材思想内容的作用
    阅读教学是渗透思想教育的主渠道。我们知道,好的书籍本身就是人生的导师。中国现代史上,很多进步青年就是在鲁迅等人作品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的。我们的语文教材,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理应对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乃至世界观的确立、人生道路的选择产生深刻的影响。但过去,我们往往只在归纳“主题思想”时才涉及一点思想教育,而由于归纳后的“主题思想”又往往是干巴巴的几句套话,因而很难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要使教材的思教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思想教育的脉络:设计教学目标时制定恰当的思想教育目标;范读课文时能声情并茂,把学生引入作品的情境;讲解课文时不仅讲疑难的词句,同时应注重思想内容上的关键点或闪光之处,还可以联系实际适当扩展;检查教学效果时不仅看学生对语文知识掌握的程度,还应结合检查对思想内容能否正确理解。如能这样,教材思想内容的教育作用当然会充分发挥出来。很难设想,《屈原列传》、《苏武》、《〈指南录〉后序》以及大量歌颂祖国山水的优秀篇章的成功教学,能不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也很难设想,《崇高的理想》、《〈呐喊〉自序》等优秀篇章的成功教学,对学生的人生理想和抱负不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样,教材中许多革命家、思想家、科学家和仁人志士的嘉言懿行,通过教师的成功教学,应该成为学生立身行事的规范和楷模。

[1] [2]  下一页

如果觉得《寻求“文”与“道”的最佳结合——关于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的几点思考》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