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可以从不同的窗口看到(故都的秋案例)——对于感悟散文意境教学的多种尝试(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

http://www.guanggao6.com 05-01语文学案[阅读:426次]

风景可以从不同的窗口看到(故都的秋案例)——对于感悟散文意境教学的多种尝试(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为http://www.guanggao6.com整理发布,类型为语文学案,本站还有更多关于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的文章。
正文:     教师说:“你们的观察是仔细的,但是杜甫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洁白与否是相对的,是不是飘拂,其实也有主观的色彩,为什么一定不能说芦花洁白、秋柳飘拂呢?”
    学生沉思,发言:
    生1:“洁白是纯洁而又令人愉悦的色彩,与本文的情调也不相吻合。”
生2:“飘拂是让人赏心悦目的姿态,它与清、静、悲凉的意境相去甚远。”    
师:“同学们能从刚才的分析中对意象的设置或分析总结出几点规律性的认识吗?”
    生3:“意象不是简单的物象,它是渗透着作者情感的物象。”
    生4:“情感体现在具体的物象上,也体现在不同的修饰语上。”
    生5:“我们在设置或分析意象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具体的物象,还要注意情感指向。”
    继续讨论同学们的仿句。
    一个同学这样写道:
    ——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潭柘寺的声声钟声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租来的破屋里。
    教师让大家就这个仿句发表意见。
    生6:“‘声声钟声’之语感情指向不明。常有声如洪钟之说,声声洪钟,催人振奋,如果是这样的钟声就少了清、静、悲凉的感觉。”
    生7:“课文里不是也有‘潭柘寺的钟声’吗?”
    生6:“我们不能把大师的每一句话都当作楷模,正是他的含蓄,让我们迟迟未能理解他所创设的意境。”
    生7:“老师的例句不也‘声声虫唱’吗?”
    生6:“老师说的虫不是景阳冈上的吊睛白额大虫,而是萋萋衰草里的秋虫,秋虫声声,能不让人顿生悲凉吗?”
    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教师说:“感谢你对我的解读。那么你看这个句子怎么修改呢?”
    生6:“将‘声声’改为‘冷冷’。”
    “能用‘冷冷’形容钟声吗?”教师问。
    “能。通感!”学生齐声回答。
    接着有同学指出“租来的破屋”不如改成“清晨的破屋”好,便于突出清、静,还有一个同学提出用“栖身的破屋”,更有悲凉的意味。
    经过讨论,明确了意象的基本要求,同学们纷纷修改自己的仿句,佳作迭出,精彩纷呈:
    ——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抬头便见的碧天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蓝朵栖身的破壁腰上。
    ——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无声的落蕊里。
    ——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槐树叶下的丝丝日光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细草作衬的牵牛花上。
    ——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早晨起来脚踏落蕊的感觉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扫帚在灰土上留下的丝纹里。
    ——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寒蝉的衰弱的残声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秋蝉随处可闻的啼唱里。
    ——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灰天下的凉风小雨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天可真凉了——”的微叹里。
    ——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秋枣淡绿微黄的颜色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枣子红完西北风即将来临的预感里。
    [案例注释]
    读文章,特别是含蓄蕴藉的散文,就是要能触文而临其境,通其神。当读者之心无法进入作者之文的时候,教者就必须做好“搭桥”手术。改写原文,重置意象,正是这样一种手术。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当学生不能感知课文里的情感时,我们不妨借助比较法来组织教学。但是,比较得有比较的对象,“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是无法进行比较的。改写课文,用另外的意象或情境来替换原文的意象或情境,创设新的意境,这就为品味课文提供了比较的对象。在与异质对象的比较中揣摩课文,学生就能较为容易地进入课文了。
    按照给定的语言形式,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句训练,实际上是一个重新组合意象的过程,这是为理解意境而开辟的又一条道路。意境理解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是一个意会的过程,难以操作,不便检测;变意境理解为意象的重新组合,化单纯的思维活动为动手且动脑的学习活动,变无形为有形,化意念为行动,思维有方向,思考有方法,思想有痕迹,易于操作,也便于检查。这既是语言训练的过程,也是意境再揣摩的过程,还是对意境理解的检测过程。
 

李红丽

上一页  [1] [2] 

如果觉得《风景可以从不同的窗口看到(故都的秋案例)——对于感悟散文意境教学的多种尝试(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